“三个坚持”写好文旅融合水文章
雅安水利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水为脉、以文塑旅”,充分发挥我市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让水资源成为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
一、坚持项目带动夯实文旅融合基础。聚焦基础设施升级与生态价值转化双轮发力,以水利项目为纽带服务乡村文旅发展。大力推进灌区改造,积极向上争取汉源县东大堰、香林堰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估算投资8700余万元,提升改造堰渠56.8公里,并同步优化渠道沿线道路、跨渠桥梁等配套设施,显著改善沿线自然环境与通行条件,让农村水利设施成为串联乡村美景、便利游客体验的重要纽带。主动探索水利风景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注重文旅融合新场景培育,指导名山区月亮湖水利风景区规划“生态茶乡乡村振兴项目”,打造“茶+鱼+文旅+康养”复合业态,项目推行“以水养鱼”模式,在严格执行长江禁渔政策的同时,以休闲垂钓体验激活生态经济,依托水利风景区涌现更多文旅消费场景,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二、坚持保护为先激发文旅融合活力。深化提升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梳理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现状,分年度在8个县区20条河流3个河段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3条河流(段)幸福河湖建设,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助力打造滨江绿道、生态廊道等旅游体验;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市完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53.99平方千米,现状水土保持率达74.14%,2025年实现全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为带动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水生态活力。
三、坚持科技赋能守护文旅融合发展安全。加快推进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全市完成6部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建成雨量站、水位站等监测站点566个,进一步健全山洪灾害“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探索总结山洪泥石流沟长制“沟长+点长”全域试点做法,构建“总沟长+沟长+点长”的责任体系,逐级落实沟长1560名、点长1154名,形成科技监测与人力管控良性互动;加强雨情、水情、汛情精准预警,入汛以来,共发布山洪灾害预警21期、风险提示单21期、预警短信2000余万条,既面向景区、民宿等文旅经营主体及周边重点区域“靶向”精准传递预警信息,也通过“全网”覆盖确保游客及时获取安全提示,全力保障汛期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