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跑出“新速度”
名山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区政管办围绕“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基础信息化、服务机制协同化、服务水平专业化”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项改革创举落地生根,亮点纷呈,大大提高群众企业群众办事效率,增强群众获得感。
部门窗口服务提升
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深化“多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降低企业登记准入门槛,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771户,新增注册资本73370.7万元。其中:公司124户(含全程电子化45户),注册资金61348.5万元;个人独资企业9户,注册资金181.1万;农民专业合作社18户,出资总额2334万元;个体工商户599户,注册资金9507.1万元。
(二)营业执照“零见面”。企业登
(三)优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更好的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采用动产抵押、股权出质等方式,全方位助力名山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公安创便民利民新举措
(一)简证便民,提高即办件率。开展3次事项清理,共清理行政许可33大项、66小项,公共服务36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87项,其中“零次跑”事项6项、“即办件”38项,占所有事项的85%。
(二)一人一表简证明。出入境证件办理将原来办理证照需要的制证照片采集、指纹采集、申请材料提交、证件缴费等这些分散于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所的各个环节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办理。一人同时申请多本证件
(三)精准预约,智慧服务。出入境实行“绿色通道”办证、“缩短异地办证时间”、临时身份证“一小时办证机制”,涉及残疾人、孕妇等急需办理临时身份证人员,开启“立等可取流程”十分钟内办证;交警大队开通“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交管12123”APP业务,推动车辆管理网上办理,通过“互联网+”模式共办理有关车驾管业务2043笔。
三、“智慧人社”开启便民“直通车”
(一)10分钟服务圈。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置业务经办、劳动关系、金融服务、网上办理、人力资源市场、自助服务、等待休息、温馨人社等8个功能分区,实现社保、医保、就业、劳动等人社业务集中办公,日均接待群众500多人次。
(二)综柜制减材料。梳理社保公共服务事项185项,其中180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占比97%,每项业务梳理对应办事指南,群众可以在触摸一体机进行查询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实行综柜制业务经办,将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等55项社保业务纳入综柜制办理,减少提交材料9份。
(三)指尖上的服务。开通手机APP和社保“e缴费”、电脑上网等方式就可登录、缴费,完成社保e缴费5672笔。在“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完成社保缴费、消费明细、支付明细查询、参保证明打印等9项服务,办理社保卡由以前的1-3月缩减为现在的五分钟左右。截止5月,通过互联网已注册个人用户数1600个,单位注册用户310个,企业和个人可办理行政审批、社保查询、社保办理、劳动就业、人事人才、医保服务等相关业务。
办事不出村 服务零距离
全区18个乡镇均已召开村级为民服务代办工作动员暨培训会,组织村五职干部学习传达名山区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培训“一站式·零距离”村级为民服务代办事项及流程,严格落实代办责任,切实提高村级代办的规范性、可操作性。
廖场乡抓好 “关键点”,刺激民生满意“增长点”
(一)讲细点。一是对干部讲细。在村组干部中宣传好各级密切干群联系、提升服务能力的先进经验,从思想根源上注入为民执政、为民发展工作理念;细化完善并印发各村“一站式·零距离”便民服务人员名单及服务事项,明确人员和职责。二是对群众讲细。着力提高乡村组三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群众咨询和办理事项耐心细致解释清楚,有效避免群众跑“冤枉路”。
(二)跑快点。一是在能力提高上跑快点。印发《廖场乡干部应知应会知识系列口袋书(一)》、《廖场乡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等书籍300余册,积极举办农民夜校“校长讲党课”比赛、廖场乡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等活动,测试检验乡村干部学习成果,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二是在服务提升上跑快点。进一步完善代办措施,能够现场办理的当场办、不能现场办理的全程代办,坚持“
(三)坐好点。一是健全制度。坚持村级坐班制,村三职干部、群团干部工作日轮流坐班并公示坐班安排表;严格按照“便民、优质、高效”服务原则,落实“六项制度”,做好办事流程和办理事项的公示,执行“村干部每季度到乡级对口办所轮训、乡干部每周二到村级代办点集中服务”的交互式培训模式,互通有无,着力改进工作方法与服务态度。二是强化督导。坚持周二集中服务日制度,联系村领导、干部每周二到村指导村干部工作并开展集中服务;乡纪委不定期电话抽查、下乡检查坐班值班情况、查阅值班记录,发现问题立即通报并督办,监督村极坐班形成习惯和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