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向基层延伸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雅安市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一站办结解民忧”为宗旨,践行“放管服”工作落到落实,积极探索“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下沉,助力乡村振兴,为基层群众解难题、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好务。
一、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满意的“会客厅”。以亲民为目标,融洽了干群关系。一是统一打造基层便民服务平台。全市镇村按照“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室”的标准,高标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统一名称标识、软硬件配置、服务流程和评价监督机制,设置“去行政化、开放式”的服务窗口,将基层便民服务大厅打造成亲民的“会客厅”,实行“坐落式、圆桌式、聊天式”的零距离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目前,全市96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因地制宜保留26个便民服务站,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室662个。二是强化基层便民服务队伍。选优配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便民服务工作,配备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工作人员,确保群众“办事不找人、办成事不求人”。目前,全市乡镇核定编制751个,实际到位715人,到位率95%。落实村级代办员,全市共有代办人员2628人。三是精准下放便民服务事项。围绕“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先后分两个批次下放5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271项公共服务事项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4项公共服务事项到村(社区)代办点。聚焦企业群众生产生活高频事项,梳理25个全市统一的乡(镇)便民服务“一件事”清单,将基层治理需要事项权限赋予乡镇、延伸到村。印发《雅安市镇(村)办理事项指导清单(群众视角)》,制定“我要建农房、我要流转土地、我要找工作”等43个群众视角办理事项,让群众易懂、易办、满意办。清理取消需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100项,规范基层权力运行。
二、创新基层便民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群众办事困难。一是推行“全程代办”服务。整合镇、村人员力量,推行“定点代办+流动代办”模式,构建“村级收件--镇级审核--部门审批”三级联动全程代办机制,实行“一站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落实“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截至目前,全市帮代办服务20万余件。二是开展“政务服务大篷车”走基层活动。以“流动政务服务大厅”的形式,打造集行政审批、普法宣传、政策解读、产业服务等为一体的政务服务智能流动窗口,送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村(社)、进农家、进藏乡、进彝家”,推动“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政务服务大篷车”出行110余次,为近6000名基层群众办理证照。三是在民族乡镇推行双语服务。在少数民族乡镇设立“双语代办窗口”,覆盖全市少数民族群众10.1万余人,为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事项1.7万余件。融合法律和习俗,成立“路吉达克”“德古”等基层调解工作队14个。目前已化解矛盾纠纷41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3%。开展“党员领跑”红色行动,收集高频政务服务问题,组建“朝夕政务”助跑团,开启1737个政务服务事项主动上门服务。目前已服务少数民族群众8100余次、10300余人,解决问题6420余个。
三、探索“政务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发展经济为抓手,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一是推行“政务服务+产业”模式,助力经济发展需求。在名山区打造“名山茗宿”品牌,目前已建成特色民宿41家,星级农家乐147家,为企业提供代办服务87次,通过“蜀信e・惠生活”电子商务平台累计线上助农销售农产品4300万元。汉源县推行“政务服务+果蔬产业”,梳理完善水果采摘园等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共计69项,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二是创新“政务服务+金融”模式,激发各方主体活力。雅安市政数局与雅安农商银行签署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金融网点平台,开展“政务服务+银、电、邮、气”合作,在名山区、雨城区开展“政务+金融”综合服务省级试点,促进政务服务与金融、文旅、物流等有机衔接。三是探索“政务服务+基层治理”模式,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名山区推行“政务服务+暖心微服务”,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册”,提供全方位、全环节主动服务,蒙阳街道、蒙顶山镇德福社区分别被确定为全省“社区服务项目化”试点街道、社区,蒙阳街道新城社区被确定为全省“便民服务型”试点社区。天全县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增设供电服务专区,提供“一站式”办电服务。在村(社区)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水电气”综合服务,实现水电气APP自助缴费,让群众生活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