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 聚焦创新 锐意改革 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国百强
近日,21经济研究院发布《中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雅安市营商环境测评位居全省前四位,跻身全国前100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雅安市聚焦创新、锐意改革,通过“改革服务并举、线上线下共建,制度效能齐抓”,构建营造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一、创新“四个一”审服机制,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企业开办结于“一日”。企业开办全环节实施“一个平台线上办理、一个窗口综合受理、三个环节精减时限、一张图表简明流程、一个中心全程代办”的办理模式,将社保登记合并到营业执照办理环节,精简企业开办流程至3个,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专家评审集于“一厅”。推行专家集中评审进政务服务大厅,及时研判、限时整改、集中评审,解决部门分散评审耗时长、成本高堵点问题,切实提高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效率。今年,开展线下集中评审274件,一次通过率平均超过94%,评审准备时间最短压缩至2天。
(三)现场勘验合于“一车”。健全完善现场联合踏勘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在项目选址、规划许可、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集中进行现场评定,实现一枚印章管勘验,选址时间压缩至1天,验收时间压缩至8天,竣工验收时间提速达到200%。今年组织联合踏勘99次,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效率。
(四)线上政务统归 “一云”。一是建成雅安市政务云平台和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聚合全市各类政务数据和应用,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管控、云安全等云服务,全市上云信息系统达到134个,“一云统揽”的数据汇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拓展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内容。打造具有雅安特色的“市级旗舰店”,嵌入公积金查询、汽车购票、医疗挂号、投资项目审批等企业群众关注多、办理量大的民生服务。推进“天府通办”分站点建设,完成各类微信小程序、APP等应用接入20余个。三是梳理“一网通办”事项。印发612项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清单、56个 “一件事”事项清单,推动同一事项全市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全市部门行权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做到“应上进上”。
二、构建“三个三”保障机制,促进营商环境法治便捷高效
(一)项目审批“三审”并行。在名山区试点推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模拟审批”为一体的审批服务新机制,对部分风险可控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容缺办理,审批环节“能并则并、能合则合”,实现从“企业跑”到“政府跑”的转变,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少60个工作日。
(二)企业服务“三全”并举。新建企业服务中心,组建市县两级企业代办服务队伍,建立全流程服务机制,扩大代办范围、拓展代办深度、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综合服务。复工复产以来,为在建的188个项目(77个重点项目)提供450余次代办服务。
(三)制度设定“三维”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建立、调整、充实雅安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暨政务公开协调小组人员,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设在雅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下设8个专项小组,建立“放管服”工作考核体系。二是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完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三项责任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一周一例会、一月一讲堂、一事一会商”“三个一”业务提升机制,提升办事人员专业水平。健全“一进一考试、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总评”“四个一”考核评价机制,对窗口工作人员开展“政务服务能力”综合测评,实行闭卷考核,入口资格考试,实施优胜劣汰,将不能胜任政务服务大厅工作的人员退回派驻部门,确保政务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降低、服务能力不掉线。实施入驻部门积分管理制度。根据部门“三集中、三到位”落实情况、政务服务效能、社会评价、窗口工作纪律等工作,对政务服务窗口入驻部门按月进行考评打分,实施积分管理,倒逼各部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部署,提升服务质效。三是创新监管问效方式。建立“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失信联合惩戒”等监管机制,对监管环节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常态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实施靶向打击,重点整治。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法治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督问廉职能作用,高压推动改革落实到位。特别是在雅安市纪委《阳光问廉》第十四期中,以《便民服务站“要便民”》为题,对机构改革后各县(区)便民服务站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展监督问效,有力推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工作。
三、构建“456”政务治理体系,基层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一)基层政务“四化”共建。一是明确基层政务服务“四化”建设标准。印发《雅安市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拓展至便利化、亲民化“四化”共同建设。明确机构编制、服务场地、进驻事项、办事流程、服务规范、考核体系等量化标准,在汉源县九襄镇等8个乡(镇、街道)的8个村(社区)开展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试点建设,逐步向全市各乡(镇)、村(社区)覆盖。目前,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全市96个乡(镇),97个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建设。二是拓展下放事项。印发《雅安市政务服务事项下放乡镇实施方案》和政务服务事项下放乡镇指导清单,通过依法下放、委托下放、授权下放三种方式,指导下放2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38项公共服务事项。三是推行民族县“双语”服务。在全市四个民族待遇县推行“双语”政务服务,设置“双语”(汉藏、汉彝)服务窗口、完善“双语”标识标牌、制定“双语”办事指南、安排“双语通”工作人员、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双语政务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社)代办点提供双语代办、帮办服务,结合上门服务、一件事服务,推动基层“政务服务+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精准扶贫”“政务服务+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天全县发挥机制优势,“三套加法”打造村级“一站式”全程代办。荥经县组建党员代办服务队伍,打造“红色代办”,引领村级产业“绿色发展”。芦山县部门联动,服务下沉,探索“大组团、微服务”,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全覆盖。汉源县开启“互联网+踏勘”新模式,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向群众和企业释放改革红利。名山区做大做强村级代办帮办,实施“政务服务+民宿发展”、“政务服务+茶旅融合”,推动“一村一品”蓬勃发展。
(二)效能整治“五管齐下”。开展审批服务领域五项效能专项整治。一是开展政务服务大厅“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专项整治。通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办事大厅综合性建设、开展专题学习、“局长(乡镇长)进大厅”活动、争先评优活动等集中整顿,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达到100%,进驻大厅政务服务事项达到95%,进驻事项全部实现分类别、一窗式综合受理。二是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攻坚行动。建立全方位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机制,通过线上评价,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暗访调查、群企办件评、评议员专评等方式,切实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监督考评。今年群众和企业通过“好差评平台”对政务服务办件进行评价近470万次,好评率99.4%。三是开展变相审批专项整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清理市县两级自行设定的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四是开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整治,实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管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切断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利益关联、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监管促进我市中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第四十三条规定,清理印发涉审中介服务事项94项。五是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印发《雅安市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公开征集工程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的通告》,开展为期5个月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维护全市工程招投标领域公平竞争秩序。
(三)重点领域“六元促改”。一是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运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2.0版),采取“四阶段一表单”运行方式,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已有255个项目448个事项在2.0平台正式运行办理,获得省工改系统(2.0版)项目攻坚指挥部“最佳推广奖”奖杯。二是推进建设工程投标保证保险试点。协调11家保险机构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投标保证保险试点并推动全程网办。共有87个项目的1382家投标企业采用保函保单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占比达到75.85%,节约资金67782.435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激发了中小微企业竞争力。三是率先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通过全市一盘棋凝聚改革活力,一条信用红线贯穿办件始终,一张流程图明确办事流程,一个表公示目录清单,一张网构建监管机制,率先在全省全面推动证明事项承诺制改革。印发《雅安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目录(2020年)》,公布可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事项305项,并实施事前预警、事中审核、事后监管,让信用价值充分发挥市场效应。四是全面推行“不见面”开评标。实现工程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探索跨省异地远程评标“一对一”“一对多”远程异地评标。今年已开展雅安市为主场省内异地评标项目13个、省外异地评标项目2个。五是实行“全天候”“休息日”无间隙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尤其是上班族工作日无暇办事、休息日没法办事的难题,全市政务办事大厅下班、周六延时服务,目前,延时代办、帮办服务事项达60万余件。六是重点攻坚“获得电力”。通过在“获得电力”领域,部门联动,建立实施常态化的保障性机制、明确化的图表式办理、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提升,举全市之力,重点攻坚获得电力瓶颈问题,突破制度困局,增强业务办理能力,提升全市获得电力质效,强化营商环境要素保障。